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-补遗轩怡文苑
> “新国学网”-chinazhongguo神话

chinazhongguo神话


[回到开始][上一层][下一篇]


发信人: ggp (龙王÷ ), 信区: MythLegend
标 题: 三清
发信站: BBS 水木清华站 (Sun Mar 4 01:04:12 2001)

《云笈七签》卷六:《三洞并序》云:“三清者,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,其中宫主,
万绪千端,结气凝云,因机化现,不可穷也。”①据此,“三清”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
胜境,即玉清圣境(在清微天)、上清真境(在禹余天)、太清仙境(在大赤天),合
称三清境;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,即元始天尊(也称玉清大帝)、
灵宝天尊(也称太上大道君、上清大帝等)、道德天尊(也称太上老君、混元老君、降
生大帝、太清大帝等)。
“三清”之称始于六朝,开始仅指“三清境”。“三清”之作为道教尊神,是伴随
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。《道教义枢》卷二云:“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,
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,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。故《太上苍元上录经》云:
三清者,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也。”《九天生神章经》称:“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。
注曰:‘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。’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,注曰:‘灵宝君上清天尊
也。’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,注曰:‘神宝君太清天尊也。’②但此“三宝尊神”开
始并非“三清尊神”,按唐武宗时(841~846)的道教神灵排列,先为元始天尊,太上
大道玉晨君,太上老君(即三清尊神),其后为“玉清大有天宝君,上清妙玄灵宝君,
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”。③另《业报经》《应化经》并云:“天尊曰:吾以道气,
化育群方,从劫到劫,因时立化。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,化在玉清境,
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,大乘之道也。……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灵宝君,
化在上清境,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,中乘之道也。……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
尊亦名神宝君,化在太清境,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,小乘之道也”。④还有
《元始上真众仙记》称:玄都玉京七宝山,在大罗之上,有上、中、下三宫。上宫是盘
古真人元始天王,太元圣母所治。
中宫太上真人,金阙老君所治。下宫九天真皇,三天真王所治。”这些不同派别的
不同解释,虽有差异,但都促成了“三清尊神”的最终定型。唐《老君圣纪》称:“此
即玉清境元始天尊,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,”“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,位在三十四天
之上也,”“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,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。”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讨
与总结以上三清、三宝、三洞之间的关系后,认为:“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、
太上道君、太上老君;其别号则曰天宝君、灵宝君、神宝君;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
清、上清、太清;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、洞玄、洞神。”⑥在“三清尊神”中,
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。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,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。至东晋上清、
灵宝派出,其《上清》、《灵宝》经中,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、元始天尊、太上玉晨大
道君、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。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,梁陶弘景《真灵位业图》,
企图予以系统化,其中“三清尊神”的雏形已基本确立。在此前后,诸书在言及三清尊
神时,又有种种不同说法。如说:“道不可无师尊,教不可无宗主,故老君师太上玉晨
大道君焉,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。”⑦“说经教主元始天尊,抱送玉帝道君(灵
宝)天尊,流演圣教降生(道德)天尊”。⑧“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,道君乃法
中之祖为宗师,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。”⑨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,先为“老君”,
次为“元始”,后为“道君”。此外,五代闽主供奉“三清”为宝皇大帝、天尊、老君。
AB元始天尊居“三清尊神”之首,在宫观“三清殿”里居中。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,晋
葛洪《枕中书》云:“昔二仪未分,溟涬鸿濛,未有成形,天地日月未具,状如鸡子,
混沌玄黄,已有盘古真人,天地之精,自号元始天王。”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
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,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,元始天尊者“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
也”。AC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,撰列诸尊神传纪,亦首列《元始天王纪》,可见宋时
已当作一位尊神了。南朝梁陶弘景撰《真灵位业图》,共分七个神阶,元始天尊列为第
一神阶的中位,《隋书·经籍志》也载:“道经者云:有元始天尊,生于太元之先,禀
自然之气,冲虚凝远,莫知其极。”道书认为:“玉清元始天尊也,本玄一之气,凝结
至高曰天,上有主宰谓之帝,道居帝之先,故为元始。”AD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
(881)进《三界混元图》于朝,其中叙曰“天尊者极道之宗元,挺生自然,消则为气,
息则为形,不无不有,非(se-dangjin)非空,不终不始,永存绵绵。居上境为万天之元,居中境为
万化之根,居下境为万化之尊,无名可宗,强名曰天尊,盖世人尊之如天,仰之则弥高,
攀之则无阶,杳杳冥冥……生万物而不为主宰,御万化而不为言,至尊、至极,故曰天
尊也。”AE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《元始天王纪》云:“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,结形
未沌之霞,托体虚生之胎,生乎空洞之际。时玄景未分,天光冥远,浩漫太虚,积七千
余劫,天朗气清,二晖缰络,玄云紫盖映其首,六气之电翼其真……进登金阙,受号玉
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……元皇位在玉清,掌括上皇高帝之真。”总之,从两晋到
南北朝时,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,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。
灵宝天尊居“三清尊神”第二位。南北朝时《上清》《灵宝》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
大道君、太上大道君。梁陶弘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列第二神阶中位,名“上清高圣太上玉
晨玄皇大道君”为万道之主。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的《太上道君纪》《上清高圣太上
玉晨大道君纪》所记略同,但又稍有差异。
据《灵宝略纪》称:“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,寄孕于洪氏之
胞,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,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,名曰器度字上
开元,及其长乃启悟道真,期心高道,坐于枯桑之下,精思百日。而元始天尊下降,授
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。……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,宣布法缘,既毕,然后以法
委付道君,则赐道君太上之号,道君即为广宣经箓,传乎万世。”AF又据《洞渊集》称:
“玉晨道君者,乃大道之化身也。言其有不可以随迎,谓其无复存乎恍惚,所以不有而
有,不无而无,视之无象,听之无声,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。道君即审道之本,洞
道之元,为道之气,即师事元始天尊,称受道弟子焉。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!居上清真
境禹余天中,降金科宝箓、三洞仙经,付经师郁罗翘真人,传教于万国焉!”AG上清、
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,依然以“道”为根,体现了道教以“道”为最高信仰的思想。
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。
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,居“三清尊神”的第三位,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。原为
春秋时思想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。东汉明帝、章帝之际(58~88),益州太守王阜
作《老子圣母碑》云:“老子者,道也。乃生于无形之先,起于太初之前,行于太素之
元,浮游六虚,出入幽冥,观混合之未别,窥浊清之未分。”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
物,并与“道”相等同。顺帝时(126~144)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,即奉老
子为教主。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《老子想尔注》称:“一者道也。……一在天地
外,入在天地间,但往来人身中耳。……一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,常 卫 仑,或
言虚无,或言自然,或言无名,皆同一耳。”AH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。
至魏晋南北朝,太上老君之名益显。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“初断佛、道两教,经像悉
毁,罢沙门、道士,并令还民”。据道书称,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。时过一月,武
帝即又下诏曰:“至道弘深,混成无际,体包空有,理极幽玄。……今可立通道观于都
城……并宜弘阐,一以贯之。”AI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。
至唐,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。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,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
天下,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,又显灵降世,谓“武后不可革命”,AJ“不得辄
立异姓。
……武后亦终惧此言,不敢立武三思”。AK因此,天宝年间,玄宗最后为他上“大
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”尊号。宋大中祥符六年(1013)八月加号为“太上老君混
元上德皇帝”。
虽然历代帝王和民间传统都奉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,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
位。
  注:
冖邰堍茛蔻撷啖酇CADAEAFAGAJAK 《道藏》第22册32~33页,第6册464~465页,
第9册470页,第22册32~33页,第25册340页,第31册478页,第18册5页,第3册527页,
第30册731页,第30册730页,第6册464~465页,第31册478页,第22册14~15页,第23
册836页,第17册792页,第17册858页,文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
版,1988年
AB 《资治通鉴》第19册9202页,中华书局,1956年
AH 《老子想尔注校证》第12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
AI 《周书》第1册85页,中华书局,1971年


--

※ 来源:·BBS 水木清华站 smth.org·[FROM: 211.100.90.2]


[回到开始][上一层][下一篇]